关于我们 About Us

资讯 Information

新闻与事件 News and Events

课外活动 Co-Curriculum

多媒体 Multimedia

互联网 2.0 Web 2.0


关于我们 About Us - 学校历史 School History

A+ A- Reset

Old School Photo 文化的幼苗,在經歷了悠久的五十七年的茁壯,終於進入了廿一世紀的穩健發展期。時至今日,亞庇中學所培育的學生,不只遍怖本州,而負笈赴外深造的亦不乏人。更在今日本州各行業中,獨樹一幟,為我社會、國家栽培了不少英材!

亞庇中學能有今日的光芒四射,吾人應追憶著一群有遠見、熱心教育的鬥士,艱苦耕耘,才得到日前的收獲。在初期創辨,五位教職員均為義務擔任,學生也只不過九名而已。由此可想像到當時之窘境!

那是五十七年前的情形,也是最值得吾人緬懷的歷史。

這些具有抱負,遠見的熱心人士有黃子發、葉保滋、蔣明祥、許漢強、林逢儀、郭達文等,由志同道合的他們發起,創立了僑中的前身—華僑中學。於一九四九年春,在南路租一所「亞答」住宅開課,首任的校長是已故徐瑤堂先生。

翌年為了促進華族子弟之教育,六名創辨人連同李道生,林子英、劉養正、淩漢松、彭德聰、謝育德、湯耀隆等共十三人,正式組織董事會,公推黃子發先生為董事長,湯耀隆副之,同時將學校易名為「北婆羅洲公立華僑中學」。

 

1949年成立時在

甘邦爰逸的校舍.

(上圖)

. .

1951遷至丹容亞路之校園

(左圖)

.

 

學生人數很快已由九人增至五十餘人,這時徐校長以健康關係,功成身退,遺缺聘曹敬英女士繼任,由於學生人數激增,逐借領事館(今中華商會)為校舍,但這究竟只是一時苟安,但與日俱增的學生漸眾,亟須投法安置,仍呼籲社會人士鼎助,籌募建校基金,這善舉發動後,頗獲本州商界巨擘社會賢達熱烈嚮應,一所巍峨的永久校舍座落於丹容亞路終於實現,而於一九五一年春,遷入新校舍授課。

過去的經費,有賴於募捐或義演,後改為每年春節義賣,歷年所得頗令人滿意。

一九五二年董事會改選,黃子發、湯耀隆兩先生蟬聯正、副董事長,同時開始招收寄宿生,便利遠地學生升學,是年夏,公推蔣明祥代曹敬英校長職,翌年春,董事會乃聘得羅思宗,任正式校長。

董事會目睹初中的辨埋已上軌道,環顧本洲尚無高中的設立,逐議決於一九五四年春開辨高中班,增建二層校舍一座。

五四年的董事會改選,公推李道生、黃子發先生為正、副董事長,是時教員增至十二位,是冬畢業生計有四十二人,比過去多三倍之率。

 

一九五五年下學期,延聘宋哲美先生任校長。他有學者風度,富有毅力,自接任校政後,竭力整頓校風、添購圖書儀器、組織各類學術研究會,使學子能在課外有所得益,嚴格教導,學校風氣為之一變,並舉辨首屆運動會,成 績美滿。

一九五六年董事會改選,黃子發先生復為董事長,湯耀隆為副席,是次春節義賣成績斐然,即着力興建教室一座,樓上二間教室,樓下則為圖書館、實驗室。是年夏宋校長因事辭職,下學期乃聘校長林鐸,是時教員共十三人,初中則四十五人,尤為本校過去歷屆之冠。

林鐸先生任校長以來,校務有蓬勃的進展,學子交口稱譽,與校董事會的傾力匡助,統一作育英才的步驟,形成牡丹綠葉,相得益彰。

一九五七年,黃子發先生再度蟬聯董事長,一般咸認深慶得人,他對教育事業的扶持,不遺餘力,僑中能有今日的輝煌,先生的確功可沒。

一九五九年董事會改選,劉養正、彭德聰為正、副董事長,增建兩層永久校舍一座,下層為禮堂,上層員生宿舍,並加建校、校外四週增圍鐵絲網;又為充實圖書,以重價在香港購置中華書局四部備要一部,為沙巴華校參考鉅獻的獨有珍本。

一九六○年,董事會為了名實相符;仍稱「亞庇中學」,年來為提高學生英文水準,將數、理、化、生物等科均改為英文課本,又督促學生參與劍橋大學海外文憑考試,此為本校之特點。

一九六二年,章謙當選為董事長,曾慶德副之。

一九六三年冬,董事會改選,羅國泉、曾慶德當正、副董事長,是年春,林鐸校長辭職,董事會改聘謝福禎先生為校長。羅董事長為充實理化設施,特創建理化實驗室一所,一九六夏季落成。

一九六五年,興建三層樓宿舍一座。

是年冬,董事會改選,羅國泉、方金水任正、副董事長,仍聘謝福禎先生為校長,本年高三畢業生全部參加劍橋大學海外文憑考試,結果考取為百分百,並由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體核准本校升格為Code A名義與考試。

一九六六年四月,新建男生宿舍落成,旋即啟用。
     
由於本校辨理完善,成績裴然,慕名來學者日眾,故教育司署特准加開高一一班,以資收容。本年高三班全部參加劍橋海外文憑考試,其成績仍維持一百巴仙的紀錄。

一九六七年,高中增至八班,初中十二班,本年高三應屆畢業生參加劍橋海外文憑考試的考獲率,仍保持原有一百巴仙。

一九六八年董事會改選仍由羅國泉先生蟬聯董事長、林子英先生副之。本校英文名稀原:「Jesselton Middle Schoo1,因本州政府已將Jesselton市改為:「Kota Kinabalu」市,董事會乃呈准教育司置自本年八月起將英文名稱改為:「Kota Kinabalu High School」,中文名稱則仍然維持「亞庇中學」。今年高中增至十班,初中十二班合融二十二班,學生總數為七百六十三人,教員亦增至三十一人。


一九六九年高中仍為十班,初中增至十三班。因班級增加,原有校舍不敷使用,得教育司署之助,增建三層樓校舍(一座)下層為圖書館,中層為生物、地理兩科特別教室,三樓為女生宿舍。

一九七○年董事會改選,仍由羅國泉、林子英兩先生蟬聯正、副董事長。是年六月底原任校長謝福禎先生榮休,由本校教師羅思美先生繼之。

一九七一年起,本校奉教育司署令改為五年學制,設橋班、與巫、英各校一律。是年橋班之升級考試成積極佳,及格率高達九十七巴仙。

一九七二年董事會改選,仍由羅、林兩先生蟬聯正、副董事長。本年之From l增設家政科、新科學及新數學各科。其中學習新數學之學生曾代表本校參加教育司署主辨之全州性考試,本校在個人暨班級比賽中,其成績均屬全州之冠。又該年曾獲教育司署之財政補助得將校園後方所購置之低窪土地三英畝填平,此後不必再借馬會球場作為運動場了。

一九七三年八月羅思美校長因往外國深造離職,董事會決定由羅董事長於九月一日起兼任義務校長。


是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一九七五年冬日張奕東校長當政,一九七四年春,籬笆及溝渠逐步竣工,校景煥然一新。

是年本校中三甲班參加沙州新數學科考試,班級及個人方面,均獲全州之冠。

一九七五年本校高中三最末一屆,亦是本州最後一屆華文高中考試。橋班學生豁免繳交學費,而橋班學生除了英文、華文科目外,所有科目均採納國語授課,以應需符合國家制度。

一九七六年董事會改選,拿督彭德聰當選董事長,林百語副之。同年春,教部遣派伍俊傑為校長。

一九七八年由吳高善及劉雙土任正、副董事長。

一九八二年董事會將職權轉移給亞庇總商會,華人同同鄉會及庇中校友會聯合組成的「庇中校政委員會」,由拿督楊開昇當選主席。改組後另產生新的董事會,由拿督楊來任董事長,拿督陳友仁及鄺國揚副之。同年冬,伍校長另謀高就。

一九八三年正月,教部遣派新任校長賴貴聯掌管校政。賴校長視事後,銳意刷新校政,重振校風,修茸教室桌椅、美化校園、注重法、智、群、美五育教學。並加強會考班免費補習教育。

一九九零年,建工藝室一座及生活技能臨時課室四間。

一九九一年,拿督陳友仁局紳捐建中華園,園內建有古色古香的中華亭、荷花池及魚池,並設有假山假石,小溪流水及垂柳等點綴,是學子休閒的好地方。

一九九二年杪,籌建綜合大禮堂,於一九九五年三月十日第四十六週年校慶日正式落啟用。

School hall一九九六年杪興建一座單層式生活技能工藝室,於一九九七年三月建竣啟用。

一九九九年初籌建一棟四層樓包括二十八間 課室的新校舍,於二零零零年六月落成啟用。新校舍建成後,有足夠的課室作為學習空間,於是校方於二零零零年六月五日第二學期開學日起推動全日制上課,增加教學與學習的時間。同年六月間動工興建另一座單層式的生活技能工科藝室,以應付全日制上課之用。.

二零零一年四月開辦中六班(大學預科班)文商科一班並開設華熟科。目前是沙巴州唯一設有本國大學預科班華文科的初級學院規模的學府。

二零零三年中六班30名學生第一次參與馬來西亞高級文憑(STPM)考試,獲得100%及格率斐然成績。

二零零三年中發動庇中第三期發展工程,動土興建資訊大樓。這棟四層大樓命名「沙巴永春資訊大樓」於2005年中竣工啟用。大樓內設先進資訊設備的圖書館;兩間電腦室和一座可容納300人的講堂及網絡中心。

沙巴永春資訊大樓


二零零六年發動第四期建校計劃,將興建四座工藝室;兩座五層課室樓作為容納教室、實驗室及補充或取代一些目前設置在臨時建築物的基本中學設備。

 

 

 

Sekolah Tinggi Kota Kinabalu ditubuhkan di bawah nama 'The Overseas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pada tahun 1929 dengan menyewa sebuah rumah kayu. Ia hanya mempunyai 9 pelajar yang kemudiannya bertambah ke 50 pelajar di bawah jagaan Pengetua Sekolah, Yu Yao Tang. Memandangkan bilangan pelajar semakin bertambah, pihak pengurusan sekolah terpaksa meminjam bangunan dari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sebagai bangunan sementara. Pada tahun 1951, sekolah ini berpindah ke bangunan yang lebih besar di Tanjung Aru. Pada tahun 1960, sekolah ini menukarkan namanya ke 'Jesselton Middle School' bagi tujuan menambahkan prestasi pelajar dalam bidang Bahasa Inggeris. Pada tahun 1968, sekolah ini akhirnya menukarkan nama ke Sekolah Tinggi Kota Kinabalu (KK High School). Penambahan bilangan pelajar dan pencapaian akademik yang baik mendapat perhatian dari masyarakat Cina dan membawa kepada penubuhan Lembaga Pengurusan Sekolah pada tahun 1982. Dengan bantuan dari semua masyarakat, sekolah ini telah berjaya berpindah ke kawasan sekolah baru pada tahun 1987. Pada tahun 90-an, lebih banyak bangunan blok kelas didirikan demi untuk memberikansatu suasana pembelajaran yang lebih sesuai dan sempurna bagi pelajar-pelajar. Dewan sekolah yang baru didirikan pada tahun 1995. Pada tahun 1999 1 blok bangunan berbentuk ' L ' didirikan dan mula digunakan pada pertengahan tahun 2000.